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人物,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叫法。我们这一带叫驼背不叫罗锅,而是叫背锅。杨背锅算得上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一个人物。他虽体态不扬,但却有几手绝活,这绝活曾救过我们这座小城不少人的命,因而被市井百姓四处传颂。传颂之一:有人脚上长了个疔,别看那小红疱粒,它可要人命,医院治不住它,而那疔在皮肤上窜出一根红丝,一天往上窜一节,若窜到心口窝,人就没命了。这时就有好心的老奶奶告诉他,赶快去找杨背锅。杨背锅人极善,人喊人到。他来了,也没见他带什么药,只是带着那杆行走不离的老烟枪,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要一根线,掏出烟袋锅中的烟屎擦了擦,在那红丝线窜到腿脖子的上方扎了起来,那红丝便不再上窜了,然后又要了一根针,沿丝线扎了扎,然后敷上烟屎,那红丝就乖乖退下去,那疔也就没了狠气,蔫成了个疤。
传颂之二:有一天,一个小伙子胸中憋闷头昏脑胀,在亲人的搀扶下来到医院门口,正待进去,却突然呕吐抽搐起来。杨背锅路过此地,观其面色,正要开口,却不料晚了一步,被其亲人急急地抬进医院急诊室,正在急救医生施行救急方案时,却不料杨背锅却拦住道:“你这一针下去,病人无救矣!看我的!”说着,脱下患者的裤子,撩起大腿,顺手拿起一根针头,对生殖器上的一个紫泡挑了一挑,一滴紫血滴了下来,随着杨背锅说了声:“好了!”,那小伙子果真奇迹般地睁开了眼,长舒了一口气,坐了起来。杨背锅道:“这病并非什么大病,民间叫坐地风,也叫骑马猴,但凶险得很,若治错了,便无可救了。”说完,对目瞪口呆的医生一抱拳道:“对不起,医生,救人要紧,恕我冒昧了!”说完飘然而去。
传颂之三:有一小儿,不幸将一根鱼刺卡在喉咙,急送医院,医院见鱼刺卡得太深,要动手术,家长怜儿不幸,失声痛哭,旁边有一老者,指点家长送杨背锅处一试,家长半信半疑,将儿抱上寻觅到杨背锅住处。杨背锅闻之,顺手从门口小沟里抓起一只鸭子,将鸭子倒吊起来,一会,那鸭涎就流了下来,杨背锅用碗接得,掺了些许水,喂小儿喝下,一会功夫,那鱼刺便化为乌有,小儿也开颜而笑。
这些倒不算奇,更奇的事儿也有。那一年,一个叫艾民的小孩子晚上随大孩子一起到野外草丛中抓萤火虫,艾民由于困倦,不知不觉倒在草丛中睡着了,大孩子们玩够了,将艾民背回家中,放在床上。艾民却突然在床上打起滚来,连哭带叫道:“肚疼!肚好疼!”艾民的父母连夜将他背到医院。可医院查不出艾民的病因,也治不住艾民的肚疼。眼看孩子疼得四肢抽搐,直翻白眼,有好心人看不过去,便唤来了杨背锅。只见他看了看小艾民的脸色,又看了看他的屁眼,便取出一小撮十分浓香的粉,用一根极细的竹管蘸了,插进小艾民的屁眼里,用嘴朝竹管里轻吹了一口气,然后将竹管移开,不出一袋烟的功夫,只见一条小长虫从艾民的屁眼里爬了出来,骇得围观的人四散逃开。杨背锅却不慌不忙将那小蛇提起装在袋中,说也是一味好药哩。再看那小艾民,已清醒过来,连称自己肚子已不痛也!
……
斗转星移,一晃眼到了九十年代。我们这座小城也已由县改成市了,一排排造型各异的高楼矗立起来,一盏盏霓虹灯也闪烁得令人眼花撩乱,喧闹的吆喝声车流声似乎淹没了杨背锅的名声。
然而这一天,却有一辆小轿车开到了杨背锅门前。两个气宇轩昂的人声称是市政府的,要找杨背锅杨大夫。此时已是老态龙钟颤颤巍巍的杨背锅走了出来,不咸不淡地说:“这里只有杨背锅,没有杨大夫,要找杨大夫,请另择门庭。”
来人却萎缩了许多,说:“好!好!我们只找杨背锅。”
“找我杨背锅有何贵干?”杨背锅拖腔带调地问。
“我们是专门来请你老去给艾市长看病去的!”来人点头哈腰道。
谁知一提起艾市长,这杨背锅就来气了,原来这艾市长就是杨背锅当年救治的小艾民。这艾市长放着好些群众关心的大事不去管,十分热衷给一些单位的基建工程介绍外省外县的包工队。在市井小巷里,老百姓传说艾市长拿介绍工程的回扣就达几百万。然传说只是传说,又没有谁抓住艾市长的手脖,谁也拿他没有办法,老百姓只是干恨恨而已。然这杨背锅却是深受其害的,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市建筑工程公司,由于艾市长把大一点的建筑工程都揽给了外省外县的包工队,至使杨背锅的三个儿子都没有活做,只有四处帮人打零工。想到此,杨背锅的心头就火了,他冷冷地对来人说:“放着那大的医院不去,找我这糟老头算啥,我不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