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章共5788字,分4页,当前第4页,快速翻页:
|
这个“吴”字,普通话读作(wu,第二声)。而苏州话,却有两种读法,一种读作【hu】,相近于“胡”或者“何”。关于这种读法,有时用苏州话真的很难分清楚了。如,同样作为常用姓氏的有“吴”、“胡”、“何”、甚至还有“贺”,还有极少数的姓“禾”(如苏州三香路靠近原妇保医院一带的“禾家塘岸”)在苏州话中的读法是一样的。正如苏州话中的姓“王”和“黄”,有时为了区别,还要强调一下,是“三划王”还是“草头黄”。而这个【hu】,苏州人也是也难分的。 如有个小MM去幼儿园报名入学,阿姨问她了,倷叫啥名字啊,MM说,我叫吴小丽。阿姨问啦,“哪个hu啊,是口天吴,还是古月胡,还是人可何啊?”MM头晕了,我怎么知道啊? “吴”还有一个读法,读作【ng】,和苏州话的“鱼”一样,如“吴县”、“吴江”(比较通用的就这两个了,还有老一点的苏州人读吴门桥叫ng门桥,而年纪轻的人都读hu门桥的)。怎么会有这种读法的呢?我认为是这样的:苏州处于鱼米之乡(“苏”的繁体字下面就是“鱼”和“禾”的组成嘛),而吴地先人可能把鱼作为地区的图腾崇拜,所以在命名地名的时候就“吴”和“鱼”通假了。 关于这个“鱼”字,顺便提一下吧,苏州市区读作【ng】,而近郊如常熟、张家港等地读作类似“呆【ai】板的呆”,如,小黄鱼,他们读作“小黄呆”等。 而苏州话中的“鱼”的读音有时类似与北方方言中的“儿化”现象,如北方话中的“小孩儿”、“花儿”等,苏州话中同样也存在着这种现象,如“小倌鱼”(小孩儿)、“小娘鱼”(小姑娘)、“筷鱼”等。 有些扯远了,继续说“吴”字在苏州话中的运用,看下面的一段文字: 退休工人老吴,屋里住勒长桥,老早属于吴县,现在叫吴中区了。俚每天早晨走到吴门桥去锻炼身体。格天碰着两个吴江人,问俚东吴丝织厂勒哪面,老吴勿晓得。 里面读hu的有:老吴、吴中区、东吴丝织厂 读ng的有:吴县、吴江 可以读hu也可以读ng的有:吴门桥。 哎,苏州话复杂个,同样一个地方有两种读法,就是一个地方撤县建区了,吴县变吴中区,“吴”字读法也变了。看来真正要学会苏州话真的要下点功夫的。
|